壹. 訪談法概述
基於特定的目的去拜訪他人, 藉由對談的方式而獲知受訪者對特定事項的意見,即為訪談。
訪談法通常採取一般對話的方式進行,但有別於一般日常對話,兩者的差別於
1. 訪談具有明確的目的,因此對談的過程與內容,均經過特意的安排和控制。
2. 進行訪談的過程中,訪問者與受訪者的關係並不對等,主要由訪問者向受訪者探求訊息。
換言之,訪談屬於研究行為,而對話則否。
一、 訪談法的定義
● 訪談有如一種口頭問卷,訪問者以面對面的方式向受訪者提問,受訪者不需在問卷上填答案,而改口述的方式,直接回答訪問者的問題。
訪談法與問卷調查之別,在於被訪者的答案沒有預先設定的形式,因此受訪者答覆的紀錄,常以逐字搞的方式寫下來,不像問卷般可採用選項回答,將資訊量化時也比較困難。
● 訪談依受訪者回答內容所給予資訊與量的程度,可分為
1. 調查訪談
2.深度訪談
1. 調查訪談
常用於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
例如一般的市場調查,民意調查等~多屬於量化的研究
2. 深度訪談
則用於質性的研究,研究者將訪談過程視為交談事件,且強調訪問者與受訪者雙方共同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
因此,深度訪談並非訪問者去挖掘受訪者既有的想法與情感,而是透過雙方互動的過程,互相感染情緒,而思考出的意見。
二、 訪談法的特點
訪談的特點:
1. 雙向溝通:採用面對面的對話,討論等方式進行溝通,在過程中因察言觀色而相互產生明顯的心理影響
2. 提問與回答內容靈活:1.因答題的限制少,不受限於選項內容,可以大幅發揮個人意見2.而對問題有誤解時,訪問者可做說明3.當內容含糊不清時,可重複提問
3. 可臨場隨機應變:訪問者能依據現場情況,改變提問方式與內
4. 受訪者適應性高:訪問者可針對受訪者的人格特質調整訪談方式.受訪者因而會有高度的回答率
5. 外界條件具有可控制性:訪問環境與訪問的題目皆可標準化
貳.訪談法的類型
一.依訪談整體結構分類
(一)結構性訪談
●結構性訪談又稱標準化訪談,為對訪問過程高度控制的訪談
事先設計好有一定結構的問卷,通常為是非題及選擇題,由受訪者據以進行訪問,訪談過程完全標準化,若受訪者不明白問題內容時,只能複述問題或以一致的說法解釋
● 與問卷調查相比,結構性訪談應用範圍較廣,題目可複雜深入
● 可觀察受訪問者的表情獲得額外訊息,評估其答案的態度是否認真,及答案的效度與信度,從而提高調查結果可信度
因為題格式統一,訪談結果較易進行統計分析,常用於市場調查
● 結構性訪談叫問卷調查耗時,費用較高,使調查受限
如果訪問者不自覺的對受訪者透露出個人意見,使調查產生偏差行為。常用在於研究前段,在研究後期則輔以非結構性訪談,做進一步深入調查
(二)非結構性訪談
非結構性訪談又稱開放是訪談或非標準化訪談,訪談前預定主題,訪問者或受訪者以閒聊的方式針對該主題自由交談。
。訪問者僅會是時以少量問題引導談話方向,因此受訪者每每不自覺的托出內心想法
。因此非結構性訪談不僅收集資料,同時解析資料,研究問題,進行質性的研究,然而因答覆的內容無嚴格限制,要量化資料頗困難,驗證性的研究不宜採用
(三)半結構性訪談
●半結構性訪談又稱焦點訪談,在訪談前就單一主題定下訪談大綱,並預列若干問題供訪談者以同義重述的方式採用
。訪談重點在於明瞭受訪者的看法,所以訪問者會以綱要為本.就訪談的狀況是時已不同的形式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受訪者針對該主題進行深入陳述
● 半結構性訪談兼具結構性訪談與非結構性訪談之優點
。例如人的感覺,情緒,此法可以相當簡單,有效且實用的方式取得資料
。既有題目,紀錄時也較非結構是訪談容易
。但訪問者可能不自覺的言行上指引受訪者給予訪問者期望的答案,訪談時個人特質過重研究者比較難去判斷訪談所得資料的可靠性。
二、 依提問方式分類
(一) 直接訪談
(二) 間接訪談
(一) 直接訪談
直接訪談可分為結構式直接訪談與非結構式直接訪談
1. 結構性直接訪談:
。訪談人員利用正式的結構式問卷,不隱藏研究目的,直接向受訪者就問卷,上的問題一條條詢問
以直接訪談方式進行的結構性訪談在行銷研究中使用最廣
結構性直接訪談具有使用結構式問卷和明示研究目的之優點,但對私密和個人動機的問題,較難獲得理想的回覆
2. 非結構性直接訪談:
。研究人員只提供訪問者關於議題的概略指示,並無結構式問卷
並且可視受訪者的反應於訪談中隨機應變,自行決定提問次序及用語
(二) 間接訪談
間接訪談亦可分為結構式間接訪談與非結構式間接訪談
1. 結構性間接訪談:
研究人員需設計一份難以看出研究目的之結構問卷,讓訪問者照本宣科,進行訪談
或將該結構式問卷郵寄給受訪者填
2. 非結構性間接訪談:
非結構式間接訪談亦隱藏研究目的,採無結構式問卷
參、訪談的程序
總共有7個大步驟依序進行
一、 訪談前準備
(一) 擬定訪談大綱
1.避免模稜二可的詞句,確保能有效溝通
2.所有問題的目標應能得到受訪者認可
3.由母群體中選出受訪者,可提供訪談目標所需資料
4.避免使用具引導性的問題
5.訂訪談架構,問題盡量採相同方式提問,減少產生誤解機率
6.擬定訪談問題的次序,於正式訪談前先進行前測,以確定問題內容及次序合乎邏輯思考,讓過程順暢
(二) 挑選受訪者
●受訪者是資料的提供者,受訪的選擇與研究議題有密切的關係
● 結構性訪談多採用隨機抽樣選取受訪者,以確保結果能進行統計分析
受訪者選定後,要儘可能了解受訪者
對受訪者若無所知,則訪談時不易溝通,也難以理解受訪者所表現出的行為
(三) 擬定訪談日程
訪談日程計畫包括
1. 訪談前應閱讀的文獻資料
2. 確認與訪談者的聯繫方式
3. 敲定訪談日期與時段、時間與長度
4. 決定訪談地點
5. 訪談時如何進行過程控制,有何特殊事件,人物應預做準備
訪談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要事先評估並提出應對方法
(四) 備齊訪談使用工具
1. 聯絡工具 調查地區地圖,手機,確保不會迷路
2. 身分證明 調查機構或公文,證件,介紹信等
3. 提問工具 調查表格.調查說明書,問卷等
4. 紀錄工具 可做精詳紀錄的數位輔助工具,例如錄音筆,數位像機,錄影機等,訪談進行時宜同採用筆,紙,或筆記型電腦進行重點紀錄
二、 進行訪談
正式訪談開始前,訪問者應先做以下說明
1. 訪問者自我介紹 表明身分跟單位
2. 告知受訪者打算訪談內容 包括研究目的,提問的項目,並說明會尊重隱私權,機密處理訪談內容
3. 告知選中他前來訪談原因 無論是受訪者是從母群體中依據抽樣遴選的人物,或可提供該研究具關鍵性資料的人物
4. 剪輯過去所作相關訪談結果或摘要展示予受訪者參觀 進而強調該研究的重要性,
三、 訪談中探測性處理
● 探測性處理係採用追蹤問題,繼續追問同一個議題
● 探測性問題提問方式,將一切可能的理由一一列出題問
諸如停止片刻,或表示理解。或續問的探測性處理「好,另一個理由是什麼?」「為什麼?」探測出所有的理由
● 深入的探測性處理具有二項功能
1. 促使受訪者提出較完整與準確的答案
2. 使受訪者的答覆符合可接受的基本要求
● 探測性處理提問的內容具普遍性,採用的方法為中性的探測作法,包括:
1. 重複發問 受訪者不了解題意對問題猶疑無法作答時,訪問者應重複發問
2. 複述答案 訪問者不確切明瞭受訪者的答覆時,可複述答案
3. 表示理解與興趣 對受訪者的答案,提出理解與興趣,並同意其看法,可激發受訪者繼續回答
4. 停止片刻 若答案不周全,可暫停不回應,暗示答案未完整
5. 提出中性問題或評論 若答案不完整,訪問者可諮詢受訪者所提出觀點的意義,要求提供更多內容
四、 結束訪談
結束訪談應要掌控二個原則:
1. 適可而止 訪談時間不宜過長,1~2小時為宜
2. 要把握結束談話的時機 當一方有爭論或疲累時,應設法結束談話,最後結束前,記得要問受訪者”是否還有看法沒談到的?”暗示停止訪談時刻到了,最後務必記得表達真誠的感謝
五、 整理訪談內容
● 結構式訪談的紀錄較簡單,只需依規定,把被訪者的答案填在事先設計好的表格或問卷即可。
● 非結構式訪談需要較專業的訪談及紀錄技巧
● 紀錄方式可分為
1. 當場紀錄
2. 事後紀錄
1. 當場紀錄
。當場紀錄為邊訪談邊紀錄訪談內容
他的優點是資料完整,較不會造成訪談內容紀錄偏差,但較難同時注意到對方表情,動作所產生的訊息,若錄音或錄影可獲得最完整的資料,也可以一個人訪談,另一個人紀錄
2. 事後紀錄
。事後紀錄是訪談後靠回憶進行紀錄
不會破壞訪問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不可以因為個人偏好影響紀錄內容,同時影響研究結果
六、 資料分析
紀錄完成便可進入資料分析階段,主要工作有兩件
1. 訪談資料整理
訪談中所獲得的資料以質性資料為主
將無關的資料刪掉,內容有意義的部分加以增修
2. 訪談資料分析
進行分析前可將訪談稿用撰寫的方式加以整理及編輯
可以利用內容分析法,比較分析同類貨異類的項目,找出相同或相異之處
七、 撰寫訪談報告
分析資料後需撰寫訪談報告,報告不僅描述訪談內容,更重要的是將資料有系統的呈現,並利用訪談內容推導出研究的結論
肆、訪問者的訓練
訪談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為訪問者的訓練,以下為12點的注意事項
1. 描述全部的研究 悉明瞭研究的背景
2. 知道誰是該研究的主持人 訪問者須知道他們為誰工作
3. 傳授足夠的調查研究相關知識 須具備足夠的知識去認識,以強化應用的動機
4. 解釋抽樣的邏輯及其過程 需解釋研究成果有用程度指標
5. 解釋何為訪問者的偏見 須知到許多訪談狀況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偏頗,盡量避免
6. 簡介整個訪問架構內容
7. 配合地圖解釋受訪者所在分布狀況
8. 辨認每戶的差異 必須知道如何辨認適當的目標家庭
9. 辨認受訪者
10. 演練訪問過程
11. 解釋指導原則
12. 說明執行時間表 訪問者要明白且遵守規劃好的時程對研究的重要性
伍、訪談的技巧
分為兩個大部分
一、 訪談情境的塑造
以下三種情境有助於激勵受訪者的配合:
1. 讓受訪者對訪問者的互動感到滿意 訪問者的責任就是讓受訪者易於理解,且樂於對談
2. 讓受訪者知道此訪談之重要性及該研究的價值 讓他們覺得訪談的議題有價值,接受訪談對於研究,所能產生貢獻
3. 讓受訪者克服接受訪談的心理障礙 必須修正受訪者某些錯誤觀念,有些受訪者會誤將訪問者視為推銷員或政府代表
二、 訪談實施的技巧
發問時問題本身與表情動作是訪談的二個主要關鍵
(一) 提問的要點
1. 巧妙轉換問題
訪談中受訪者有時會脫離主題,這時需要訪問者進行引導性發問,使他回到原來主題
也可以採用提要法,即將受訪者所談的諸多內容中,選出1~2句跟議題有關的話提問
2. 適時發問插話
訪談員必須根據訪談時實際情況發問插話,靈活應變
而有時受訪者不知道或不願意直接述明,這時就需要訪問者採取引導性發問
訪談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的事項
(1) 發問要保持中立態度,不可以誘導受訪者答案
(2) 把握討論方向及主題焦點,盡量減少研究議題以外的內容
(3) 注意時間上的順序 特別在研究變遷,順序很重要
(4) 使用字句以能達意為原則 語詞宜簡潔
(5) 根據受訪者特性,靈活掌握問題的發問方式與口氣 例老人要放慢速度兒童要用淺顯的語言之類的
(二) 表情與動作
可以採取以下二種方式
1. 呈現愉悅表情 訪問者要練習調整自己的表情動作,使之散發出親和力
2. 體貼受訪者心境 也是要練習調整自己的表情動作,要符合受訪者答時的心境
陸、訪談的優點和局限
一、 訪談的優點
1. 容易取得較完整資料 當建立起信任和友誼的關係後,訪問者可從訪談中引導受訪者說出來
2. 容易深入問題的核心 如果得到受訪者信任,便能適時激發受訪者陳述更多的看法
3. 可評量訪談內容的真實性 從訪談時雙方之互動情形,訪問者可平量受訪者回答問題的可靠性及回答內容真實性
4. 適用於特殊的對象及特定的環境 對於幼童,老人,語言能力障礙或智能有缺陷者,使用訪談法遠比採用問卷法來的便利,且較容易獲得調查所需的資料
5. 可增進訪問者能力 可出充分發揮訪談人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新思維
二、 訪談法的缺點與限制
1. 訪談所得資料之客觀性與準確性較難掌控 訪談過程中的提問與回答均屬機動性,而受訪者的回答係基於個人的見解,較為主觀,加上訪問者無意間對答題的引導,均使得資料的客觀與準確性較難掌控
2. 訪談用語及問題陳述缺乏標準 由於訪談法可彈性提問,欲探索較多資料,這些問題必須依提問的情境變化,而提問又未標準化,在進行資料分析時較為繁雜
3. 受訪者缺乏保密性 訪談法往往無法保證受訪者不會曝光
4. 人力及時間成本提高 得投入頗長的時間去約見,準備題目,整理紀錄,往往耗費大筆經費跟人力,所以在短期內完成的研究,不宜輕意採用
5. 人為因素易造成訪談內容的偏差 訪談法具有相當大的彈性及適應性,但訪問者的個人主觀看法和偏見,往往不慎造成訪談法執行時的誤差
訪問者與被訪問者之間的對立,訪問者潛意識尋求支持先入為主答案,受訪者迎合訪問者的期望等諸多互動的人性因素,均可造成訪談結果偏差,此種行為稱”反應效應”
為了避免造成反應效率,可從幾點改進
(1) 研究者宜事先仔細研究母群體,找出其特性,小心進行訪談設計
(2) 需慎選訪問者,並施予完整的訓練
(3) 規劃完善的訪談程序
柒、訪談的信度與效度
訪問者影響訪談結果之信度與效度因素:
1. 訪問者是否客觀
2. 觀察是否敏銳
3. 有無足以臨場應對的專業知識
4. 時間的掌控
5. 提問內容,用詞是否妥當
6. 程序是否規劃得宜,能否依序引導訪談
7. 紀錄是否正確等
受訪者影響訪談結果之信度與效度的因素:
1.受訪者是否因種種個人背景因素與臨場的心理因素,對問題未完全誠實回答或誤答
訪問內容的信度,是依受訪者對相同問題 回答內容的一致程度 去加以評量 其評量的方法如下
1. 在訪談後片刻,將問題的形式稍微作變更,重複發問 再根據其結果判定訪談的信度,亦即依受訪者二次回答內容重複程度評量信度,如同複本信度
2. 另一時間再度訪談同一受訪者,再重新評量回答內容是否具一致性 如同重測信度
3. 由同一位能力佳的訪問者進行訪談,訪談結果可獲得較高信度
4. 將訪談過程錄音,由二位第三者就相同錄音內容評分,然後計算其相關係數 若一致性未達百分之90%以上,則該訪談題目勢必修正或變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