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法鼓山-資料收尋

山名由來
  「法鼓」二字語出《妙法蓮華經》:「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
  法鼓山以「法鼓」為名,即希望以佛法的鼓聲,如暮鼓晨鐘般使聽不懂佛法的人能聽懂,使從未見佛法的人能看見,期待人人能夠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利益,人人沐浴在慈悲與智慧的法雨中,使人間社會成為健康、和平、和諧的樂土。

法鼓山的願景
法鼓山屬於世界人類,屬於整體佛教,不僅是台灣的,也是國際的,不但關注現在,更要放眼未來。
法鼓元年就像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後法鼓山將邁開步伐,更積極的建立國際關係,透過學術、文化、宗教等交流活動,在聯合國組織與世界各宗教、各領域、各地區,將建設人間淨土的思想及方法,以及漢傳佛教的核心價值,分享給世界。

法鼓山的核心主軸
《維摩經》中說:「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佛法是「心」法,是釋迦牟尼佛得道後,留給世人的觀念和修行方法,使人心不受煩惱污染,不受環境與挫折干擾,隨時保持安定、純淨。以現代的語言詮釋,就是「心靈環保」。
「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提倡的「四環運動」的核心思想,強調以具體行動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

法鼓山的三大教育
法鼓山的三大教育-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教育

法鼓山以建立「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為目標,從學術研究、海內外禪修、弘法,到針對安頓人心所設計的各項教育、文化與關懷工作,都以積極入世的態度,扮演以身作則的角色,建立社會善良風氣。
具體的實踐之道,歸納成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等「三大教育」,從「三大教育」中衍生出多種啟蒙心靈的方法,搭起一座一座通往淨土的橋樑,接引了更多人在學佛路上歡喜同行。

大學院教育
法鼓山的大學院教育是以正規的教育,造就高層次的研究、教學、弘法及專業服務的人才。包括1985年創辦的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教育部核准籌設的法鼓大學,2001年正式成立的僧伽大學。
大普化教育
法鼓山運用傳統佛教修行活動與現代文化活動,為現代人建立多種生活化、實用化的管道來認識佛法,引領大眾從內心和生活行為的改變做起,讓每個人小小的好,累積成整個社會大大的好。舉辦各項禪修、念佛、法會等修行弘化活動,並藉由文化出版與傳播媒介,使佛法精義普化人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智慧指南。

大關懷教育
大關懷教育的目標,是以人間化的佛法,普遍而平等的關懷社會大眾。人的一生,從懷胎、出生、嬰幼兒、少年、成年、老年到臨終與死亡,每一個階段與層面都是大關懷教育的範圍。


法鼓山的實踐
法鼓山的實踐-四種環保
為了因應現代社會的變遷,讓大家都能安居樂業,法鼓山積極提倡四種環保運動,就是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

心靈環保
環境污染不離人為、人為不離人心、所以環保要從心靈的淨化做起,用慈悲心對待眾生,用智慧心處理事情。保護自己的心,不受困擾及污染。

生活環保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要養成少慾知足、勤勞、簡樸、整潔的生活習慣。能不浪費資源及能源,能不製造垃圾污染及各項污染。

自然環保
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資源必須珍惜使用,不可浪費污染,自然環境必須加以保護尊重,才能長長久久覆育萬物。維持永續。

禮儀環保
從個人觀念的淨化開始,使禮儀由內心發起,形諸於外,透過行為的淨化,以心儀、口儀、身儀促進人我和諧,社會祥和。




法鼓山的行動方針

心五四運動
心五四運動是二十一世紀的生活主張,也是四種環保的具體落實。其基本精神是把佛法普遍地運用在生活中,以「實用為先」,是人間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法。

「四安」提昇人品的主張─
安心:在生活中少慾知足。
安身:在生活勤勞簡樸。
安家:在家庭中相愛相助。
安業:在身、口、意的清淨精進。

「四要」安定人心的主張─
需要的─才要
想要的─不重要
能要、該要的─才要
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

「四它」解決困境主張─
面對它:正視困難存在,不自欺欺人。
接受它:接受困難事實,不怨天尤人。
處理它: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慈悲對待他人。
放下它:盡心盡力就好,不計成敗得失。

「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
感恩:使我們成長的一切順逆因緣。
感謝:給我們奉獻、服務的機會。
感化:用佛法感化自己。知慚愧、常懺悔,以慈悲智慧來感化自己。
感動:用行為感動他人。從自己做起,以自己學佛的悲智來感動人。


「四福」增進福祉的主張─
知福;知福才能知足、知足才能常樂。
惜福:珍惜擁有、感恩圖報。
培福:享福非福、培福有福。



法鼓山的共識
法鼓山的共識,涵括內容有:理念、精神、方針、方法,每一項皆有兩句話勾勒出其意義。

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人的品質是指品格、品德和品質,人在經過了教育的薰陶,和社會的歷練之後,人品會有所改變,即為提昇人的品質。要提昇人的品質,應先從自己開始,進而再幫助他人提昇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也要從每個人做起,在平凡和歷練中向上,除了建立自己的淨土,同時也要把人間淨土的理念,推廣到周遭環境裡的他人,讓人人皆能夠得到佛法的滋潤。


法鼓山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奉獻」表示我們已擁有,且有能力成就他人。人人若能夠奉獻自己、成就別人,則人人都能更好,自己相對地也會更好,人人都能獲得利益,自己本身也能受益。


法鼓山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佛陀本懷就是慈悲和智慧的精神,我們要學習及發揚這兩種精神。先從自己開始做起,再拓展至其他的人、其他的地方,乃至全世界。

法鼓山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
全面性的教育是指各個層面的提昇人品、關懷人間的教育,內容則包括精神層面、學問層面、生活層面、工作層面等。每個人不僅都應該是教育家,也都應該是接受教育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