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論文
1.影像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之創作研究─以影像合成表現台灣意象為例
陳清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
本創作研究,經由文獻探討影像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領域中所扮演的角色,利用影像合成的基礎技法,歷經操作實驗,用於表現以台灣意象為創作主題,驗證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與影像合成實務之均衡發展。
本論文在第一章緒論中詳述創作研究之動機、目的、方法及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二章為文獻探討,第三章為創作研究之實施與過程,第四章為創作研究的經過與作品說明,第五章為結論,第六章為檢討與建議。
本論文亦企圖透過影像合成的基礎技法,闡揚現代視覺傳達設計,應以能圓滿達成傳達訴求主題的任務為要;講求簡潔、明確的畫面編排,且具現代視覺美感的構成 為要旨,扭轉初學者與部分教學者,對影像合成的表現技法,以能操弄複雜的影像合成特效為自傲,棄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之初衷於不顧的偏頗論調。
2.色彩與城市意象─以台中車站週邊道路為例
陳思玫 東海大學 工業設計學系
色彩除影響人的生理及心理反應外,還具有傳達訊息與呈現意象的功能。一般色彩心理多著重於色彩的情感及聯想研究,但將上述研究應用於色彩計劃,進而改變環 境的個性或氣氛的例子目前為止在國內仍未多見。環境的色彩計劃常用色彩調和的方式呈現,雖可達到整體環境的協調,但若能進一步表達出環境意象,則該環境呈 現將更具有特色,而色彩計劃的實行也更有意義。林區〈Kevin Lynch〉曾在其著作裡提及都市中可供意象的五種形式〈邊緣、地域、節點、街道及地標〉,其論點著重於形態的探討,對於色彩方面則未加重視。本研究試圖 從色彩心理的觀點,將色彩對人產生的心理反應,用於色彩計劃並呈現地方特色,找出另一種表達城市意象的可能方式。
在調查地點方面,車站提供都市居民一個記憶的場所,同時也是歷史的記號及都市的對外入口。本研究選擇的地區為中正路自台中車站至綠川一帶,希望對目前當地紛亂的環境色彩進行檢討,進而提出改進的看法。
在研究結果方面,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發現受訪者評估環境主要是由「特徵因素」、「美感因素」及「情境因素」所共同影響,而台中市在改進環境色彩方面,除 了硬體設施的現況,還包括地方特性呈現、居民氣質的整體提昇與規範方針的修正等。比色調查發現,調查區域內建築物色相為YR至Y之間,明度6至9,彩度2 至6;地面色相為R至GY之間及無彩色,明度5至9,彩度2至5;招牌及覆蓋物的色相則分佈零散,無統一感,偏中高明度、中高彩度色彩。因此本研究亦針對 政府、企業、學界、地方執行單位、招牌業者及設計規劃者等方面提出日後環境色彩規劃之建議,期待本研究的結果能提供環境色彩計劃時更多方面的考量。
3.從城市脈動透視自我存在之創作系列—方曉瑄繪畫創作論述
張家瑀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人類對生存的不斷超越與昇華,是文明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動因,另一方面,對人生存在的意義探求與價值實現,亦未曾停止。藝術的體驗是人生意義與價值得以自我 實現的一面,將人生昇華至更高的境界。此種藝術的體驗,對筆者而言,是自己與所生存的大環境城市有關,因此以「城市脈動」為軸心,發展個人的繪畫創作與 理念。
本創作研究的目的:是藉理論的探討與創作的實踐,透視自我存在的實義。其中理論的部分從中西哲學、美學、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與綜 合,探究人生存在的問題。另以個人對城市環境及時代感受,進行創作實踐,並輔以品質思考不斷驗證、釐清理念,以探討未來個人的創作方向。
本研究透過東西方哲學對「存在」的思辯與共通處,發現人生存在純粹的思考模式是強調內心的活動。繼之以城市意象的再造此種創作體驗過程即是一種自我存在的思維歸整,架構屬於個人的創作哲思,並由城市動靜的空間感覺探討繪畫表現方式,發展「默照」、「脈動」兩系列作品。
在創作實踐方面,選擇自己熟悉的油畫媒材,以色彩所蘊含的意象,構圖與動勢造成的視覺感受和平面空間的作品如何呈現「動」的空間表現,來解釋作品內容及給予人內在深層意識的啟發。最後將本論述作結論,並展望未來創作發展的可能。
4.高雄市城市意象行銷之研究-以愛河為例
蔡憲唐 國立中山大學 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班
政府為了提升生活品質產業與國內休閒旅遊的發展,鼓勵各縣市政府發揮多元創意,舉辦多彩多姿的傳統節慶祭典、地方民俗活動,達到一縣市一特色的目標,吸引 更多國外觀光客來台消費的誘因,創造地方發展的商機,以期「深耕文化」、 「振興產業」、 「帶動觀光」、「活化經濟」。台灣民俗文化的活動豐富,各個城市莫不推出深具地方特色的地區行銷方案,如「高雄愛河燈會」、「東港鮪魚季」、「大甲媽祖觀 光節」、「鹽水蜂炮」、「太麻里金針花季」、「三義桐花祭」等等,這些「觀光特產」都已成為台灣名聞國內外的民俗文化活動。
近幾年來高雄市政府汲 汲營營地以「水和光的特色」來營造城市意象,高雄市許多市政建設都以燈光為主題,包括「愛河」、 「城市光廊」、 「河堤公園」等,而其中最具有代表的便是「愛河」。今日的高雄已蛻變為全國最美麗的城市,愛河居功厥偉,功不可沒,高雄成功的城市行銷經驗已成為高雄市的 傳奇。
本篇論文以「地區行銷」、「城市意象理論」為基礎,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找出影響愛河環境意象的因子,以AHP層級分析法問卷調查與訪談的 方式,邀請幾位產、官、學的專家,研討出未來愛河環境意象之經營策略,以期能永續經營,帶動整個大高雄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經由專家學者的問卷調查,本 研究提出以下的看法:
1. AHP研究架構第二層之排序為特殊建築(群)與實態性空間、其次為藍綠帶系統,節慶活動最後。
2. 在AHP研究架構第三層之排序為河岸設施(如單車道、親水石階等)為第一,其他依次為文化建築(如電影圖書館、歷史博物館、客家文物館等)、公園(如親水公園、仁愛公園等)、愛河河道(如觀光船遊河等)、跨河橋樑(如中正、五福、七賢等橋)。
3. 在AHP研究架構第四層方案選擇之評估指標中,以採行愛河意象化方案最優,提升愛河旅遊、餐飲相關產業方案次之,愛河嘉年華方案再次之。
5. 閱讀城市―城市的形塑與蛻變之意象聯想創作研究
張家瑀 國立嘉義大學 視覺藝術研究所
閱讀城市―城市的形塑與蛻變之意象聯想創作研究
城市意象是一種可見風貌或整體文化的表現。本創作論述主旨在於探討形塑城市願景與創造城市 價值的蛻變過程中,現代城市的意象以及藝術創作漫遊者的角色的作用。城市意象上諸多的聯想、映照於是成為筆者與城市環境各自空間的呈現與組合,而這種空間 的多重拼貼組合關係,經由藝術轉化:以絹印為主要媒材技法,透過「版」與「印」的層疊複印關係,輔以拼貼、重組、數位輸出等技法,於創作文本中發展嶄新的 視覺語彙,交織出筆者對城市發展、社會變遷的人文關懷和思維。期望藉此呈現藝術創作的精神性與時代性,並彰顯出在地的城市意義與價值。
本創作研究 經由「文獻探討法」深究城市建築的人文精神與藝術理論,「理論分析與綜合法」發展出此系列創作表現之理念。在創作上運用「意象聯想」和「版與印的拼貼、重 組實驗」透過「品質思考法」將理論運用於創作,以「行動研究法」從經驗中求知,呈現創作實踐、反芻理論,以有效解決創作問題。同時基於個人的創作理念,發 展出層疊複印創作表現技法,將物象的自然形式轉借為主觀的構成形式。構成三個主題與面向:(1)故里與情意交融的人文觀照(2)城市與鄉村共構的意象探索 (3)城鄉與自然有機的生命體悟,分別就創作價值的澄清與議題內容的分析進行系統創作構思。其中方塊堆砌而成的畫面,筆者發現原來是城市風貌意象體現的 「最大公約數」,因為它可以營造衍生變化,於是方形色塊變成一種有生命的活動語言,觀賞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像或是思考來看它。
對於本系統思維的實驗創作研究來說,城市意象聯想之創作研究只是一個起點,期望分享成果之餘也能獲得相關領域研究者的迴響,重新賦予城市新的定位,並創造出屬於在地人的城市,彰顯出城市的意義與價值。
6. 地方品牌對城市意象與觀光客消費行為影響之研究
黃麗君 大葉大學 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
全球化的浪潮下,更增加了遊客來台灣旅遊的機會,因此為避免旅遊地區同質性太高,而讓遊客產生厭倦;地方觀光該如何規劃而展現其獨特性,為本研究主要動機之ㄧ。本研究將以鹿港地區為例,探討地方品牌的內涵,以及城市意象的塑造,是否會對觀光客的消費行為產生影響。
藉 由文獻分析指出,將「地方」品牌化成為一項新趨勢,可藉由地方品牌,而將地方內外部觀光資源整合成一較具有辨識度的觀光系統;本研究共計發放433份問 卷,有效問卷為411份,並藉由探索性因素分析簡化題項並檢驗質性命名效度與信度;最後以迴歸分析探討三者間影響性,以及藉由層級迴歸探討其中介效果。
就理論而言,本研究結果指出本研究歸納之地方品牌六構面確實可衡量之,可做為未來地方品牌量化研究之依據,就實務而言,鹿港當局亦可藉由當地獨特的地方特 色塑造以及服務品質的提升而讓遊客產生良好的觀光意象,進而對鹿港產生依附感;而若欲讓遊客提高回遊意願甚至達到口碑傳播的話,則可加強鹿港當地知名景觀 建築的行銷,而讓遊客產生深刻的印象;另外,城市意象亦可成為地方品牌與觀光客願意消費之中介效果。
7. 城市意象-水墨與拼貼
李蕭錕 臺北藝術大學 美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城市意象」,是我自就讀研究所以來的創作主題,作品大部分都與城市的生活有關,我描繪周遭的生存空間及人、事、物。希望能表現出自身處於都市人群中產生 的疏離感,我企圖以拼貼的方式,勾勒出生活環境中圍繞自身人、事、物的移動的軌跡與城市生活意象,以生活中移動的點與點之間的移動路線為起點與終點,以拼 貼及筆觸刻意營造出建築物在空間中錯置的影像,這些片段間拼湊而成的記憶,表達對都市片段與身處對都市中人滿為患的狀況,以及反而造成更大的疏離感。以一 層層的裱貼的方式,將畫面拆散重組以表達時空環境移動複雜的交錯關係。
論述的方向則是以東方繪畫的表現方式為主,以「意象」為主要表現方向與形式,加以對作品個別創作動機和創作內涵的解說,敘述拼貼的形式在當代東方畫類歷史 淵源與發展。以及「材料本體」在作品中的意涵也是我創作中想要討論的部分之一。如同每個時代會有其文化與時代性交織而成一套特殊語法,創作者選擇能夠表達 自我意識的媒材表達所欲表達主體。
8. 新移民女性之城市意象分析--以新竹市為例
李秀娟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班
隨著時代潮流的演變,台灣自1970年代起開始了東南亞外籍新娘的引進,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體系下,形成了一股新女性移民潮流,這種由較低度發展地區的女 性嫁往較高度開發地區,透過近似市場商品買賣的仲介關係而形成的婚姻行為--商品化的跨國婚姻,使得來自東南亞的外籍配偶擁有一種屬於長期定居女性移民 (immigrant women)的特質。
新移民女性原居地與移居地的文化差異和生活習慣不同,其所衍生的問題不僅只是單純的婚姻生活適應、生育與教養方式等,同時還必須面對新環境適應與文化認同 等問題,甚至還可能出現種族歧視、階級剝奪、性別壓迫、刻板印象等現象,這種種因素都促使她們在台灣的社會地位往往被邊緣化(李瑞金,2004;夏曉 鵑,2004)。依據美國學者Kevin Lynch(1960)在其著作The Image of the City中所言,任何一個城市,都存在一個由許多人意象復合而成的公眾意象,或者說是一系列的公共意象,其中每一個都反映了相當一些市民的意象。城市本身 固然有其自明性,成就城市本身的主體—人,更是影響城市意象的關鍵因素,空間與人的關係緊密相連,匯聚每個個體的城市意象將形成整體城市的概括印象,然而 偏重部份主流個體的想法易造成不完整的城市意象,也同時顯露出城市中權力不均的現象。
筆者試圖從在城市中居於『外來者』與『在地居民』雙重身份的『新移民女性』觀點來探究屬於她們的城市意象,並透過運用深度訪談、個人城市生活記錄、城市影像照片指認等方式,以瞭解新移民女性們對新竹市之城市意象為何?以及進一步分析影響她們城市意象之內外在因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